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中国实践——进展、问题与完善
-
期刊年份: 2019
-
期号: 6
-
页码: 125
-
基 金: 何海波、于晓虹主持的“司法改革的大数据分析”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
学科分类: 法律文献检索
-
摘要:
本研究利用多种数据来源,从全面、及时、规范、便利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自2016年裁判文书上网规定实施以来,裁判文书的公开数量和公开比例有明显提高。2017年制作的裁判文书多数在网上公开了文书(60%)或者文书基本信息(13%)。选择性公开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重大案件(包括热点案件和指导案例)的裁判文书没有公布。文书上传的及时性有所进步,但仍有近70%的文书没有在合理时间内上传。文书信息过度隐匿和敏感信息未加隐匿的现象同时存在,大量未公开文书没有按规定上传文书基本信息。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取文书仍有不便,网络响应速度问题严重。文章建议,继续升级裁判文书网,开发推广智能文书处理系统;把文书上传作为结案环节,在裁判宣告后即可上传文书;坚持普通用户自由、免费使用,允许商业机构公平、有偿获取文书数据;适时制定法律,巩固和推进全面司法公开。
-
期刊栏目: 思想
目次:导言
一、文书公开的全面性
二、文书上传的及时性
三、文书上传的规范性
四、文书获取的便利性
结语
导言
(一)为何关注文书公开
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是当下中国司法的一道亮丽景观。自2014年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大力推动下,各级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裁判文书迅速飙升。截至2019年11月,裁判文书网上的裁判文书已超过8000万份。如潮而至的裁判文书是中国法院贯彻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也是中国近年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的一项切实成就。
海量的裁判文书不仅成为宣传中国司法运作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富矿。一些学者通过检索裁判文书、分析法院的做法,以总结实在的法律规范,[1]或者以大数据为基础,去解析中国法律运作的实际图景。[2]但当研究者一头扎进海量的裁判文书数据时,却发现里面问题重重。一个谨慎的研究者需要知道,基于“×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有多少代表性,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结论有多少可靠性。例如,已经上传的文书是如何分布的?有多少应该上传的文书还没上传?文书在写作和上传过程中有哪些错误和缺漏?这些问题都可能为研究和利用设下“数据陷阱”。[3]
在此背景下,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情况成为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早在裁判文书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