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智能化的模式建构
-
期刊年份: 2022
-
期号: 6
-
页码: 63
-
基 金: 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智能裁判系统设计中“知识整理”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号:21YJA820024)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 吴旭阳
-
学科分类: 司法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
专题分类: 法律信息化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纠纷不断增加,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智能裁判的新机遇。相当一部分小额诉讼的标准性强,格式化、非人格化的程度高,使当下的弱人工智能更可能在这些司法领域先行展开智能裁判系统的建设。此类小额诉讼及其他类型案件的智能裁判系统的研发,需要对该领域法律规范、典型案例、学理、部分案例进行知识整理,并根据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要素建构法律知识图谱体系,然后根据前述工作流程的成果研发软件系统,并让软件对大量案例进行智能学习。此外,在司法智能化的设计与建构中,还需要注重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以及对消费者、弱者权益的保护。这也是当下弱人工智能时代,司法智能化所必须经历的“人机协作”的长时期发展历程。
-
期刊栏目: 主题研讨:不确定领域的确定性追求:探索可计算的法律发展道路
-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quantity of social disputes have continued to increase, consuming a lot of valuable judici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judgmen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mall claims lawsuits are highly standard, formatted and impersonal, making it more likely that the current weak Al will star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lligent judicial system in this judicial fiel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judicial systems for such small claims lawsuit and other types of cases requires knowledge summarizing of legal norms, typical cases, academic theories, and some cases in the field, and constructing a legal knowledge mapping based on el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Develop a software system based on this and let it learn intelligently from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In addition,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jud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view of contract cont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of consumers and the weak.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machine cooperation” that must be experienced in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current era of wea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各类法律纠纷也相应增加。而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人民法制观念的不断提升,各类纠纷选择司法途径解决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立案登记制的推行,司法机关受理的纠纷、诉讼也急剧增加。随着审判机关“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理念的不断落实,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推动线上立案模式的完善便利,在线立案的案件数量暴增。此外,各类批量化的案件大量涌现,由此造成了一、二线城市的诸多法院出现了“诉讼爆炸”的现象,且有向三、四线城市蔓延的趋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2013—2017年的五年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计受理案件8896.7万件,审结、执结8598.4万件。[1]但是到了2018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每年受理案件激增至2800万件,审结、执结2516.8万件;而2019,2020年增长到每年受理案件3000万件以上,审结、执结2800万件以上。[2]由此可见,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较大,提升审判质效至关重要,如果质量与效率都能提升,则将产生更优的社会效益。
而“危”与“机”又是并存的: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经济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颠覆性变革,成为提升法律工作水平、改变法律工作模式的新机遇,相关技术也成为改善司法裁判工作模式的新技术、新引擎。诚如著名诉讼法学家谷口安平所言,“充实和促进程序保障也有使已经相当僵硬的民事诉讼变得更加笨重而难以运行的可能。其实,日新月异的电脑及通信技术应该有可能实现民事诉讼实务的简便和省时省力[3]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对于推进司法效率、提升司法公正具有一定的可能性。2022年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16条的内容:“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该规定是司法信息化的一大进步,也体现了立法、司法机关在推进审判信息化建设中,越来越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信任、认可信息化手段,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带来的种种便利。
在大量的经济社会纠纷的民商事案件中,除了各类复杂、疑难案件,有一些领域具有标准化的特征。在交通事故、劳动纠纷、银行卡、民间借贷等若干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司法领域,如果能够进行知识图谱的梳理,对其进行智能化裁判建设的尝试和探索,就有可能通过智能裁判(及其辅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司法资源紧张的局面。
一、司法的智能化探索
(一)司法智能化建设的意义
面对案件增长的压力,司法机关传统上是采取“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态度去应对,主要是采用“加人、加编、加经费”的方法。但是,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编制和经费的限制,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从1978年到2015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增长了30多倍,而同期法官人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