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险和责任为核心的算法法律规制
2022年3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施行。这部我国专门以算法作为规制对象的部门规章,与2021年9月九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以及《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一起构建了我国算法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与其他国家算法治理相比,我国的算法治理有着不同的治理路径。算法治理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算法带来多重隐患
算法是指“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1],从执行一个简单的任务开始,到执行多项复杂的任务,算法可以根据成千上万个输入按照设定程序运行获得结果,并不断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改善。推荐算法即个性化推荐算法,是算法的一种,也是当下社会中最广泛应用的算法。简单说来,推荐算法就是利用用户的行为数据,推测用户的个性化偏好。书籍、音乐、视频、新闻、电影、地图、广告、搜索、打车、信用评级等几乎所有的服务和应用程序的背后,都有推荐算法的影子。行政决策、司法案件中,算法也在日益发挥着更大作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研究推荐算法开始至今,推荐算法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率、社会福利和治理效能的同时,算法催生出诸多新的产业,举足轻重的一批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在应用领域的扩大、深化,给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而算法又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在新一代数字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算法比人快,错误率比人低,逐步能够在很多领域胜任人类。但随着算法的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独立,算法逐步可以识别人类、读懂人类、引导人类,正成为塑造世界、生活甚至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在价值观、秩序、权益维护、安全等方面带来重重隐患。
一是利用算法操纵,带来诱导沉迷、传播虚假信息、信息茧房等价值导向问题。随着算法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海量数据的投喂,算法具有越来越强大的操纵力,其不仅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购物、旅行、娱乐等种种商业和消费决定,更越来越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判断,甚至出现舆论操纵的情况。
一方面,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