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守护农村生态环境篇
(2022年6月4日)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诞生地人民法庭,如何以法治力量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全国首个以国家公园命名的建制法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护航国家公园建设?环境资源法庭如何创新“三审合一”审判模式,探索环资审判专业化、生态恢复法治化、司法保护常态化路径,全方位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人民法庭,如何以司法之力当好忠诚可靠“守井人”?滨江生态法庭如何打造长江沿岸首个以“司法保护示范林、环境司法庭馆‘样板间’、巡回审判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赤水河畔的“茅台法庭”如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案件审理与诉源治理并举,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看人民法庭如何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提供司法助力。
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法院灵峰法庭
践行“两山”理念 法护绿水青山
案例点评: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法院灵峰法庭下辖的余村是“两山”理念诞生地,灵峰法庭立足辖区竹茶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形势,深耕“绿色审判”,延伸“绿色服务”,聚焦“绿色经济”,以法治力量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人民法庭,灵峰法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护美绿水青山彰显公平正义”工作理念,奋力扛起绿色低碳共富样板地模范生的司法担当。
坚持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理念,创新专业化审执模式与生态修复性机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广纳各领域专家提增团队专业度。吸收农林渔牧等领域专家16名,建立环资案件专家陪审库,与资深法官组成“
森林法官”队伍,提高环资审判专业精准度与裁判结果可接受度,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8%。二是探索购碳令推动生态修复多元化。依托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探索购碳令机制,敦促当事人认购碳汇落实生态修复,降低修复能耗。发出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野生动物保护令,责令破坏生态行为人增殖放流5次、补植复绿70余亩林地,并定期回访考察。三是法庭执行提升生态保障及时性。实行环资案件刑事、民事、行政及执行“四合一”归口审执模式,强化审执程序衔接。发挥法庭直接执行优势,推行辖区环资案件执前督促,82%行为人在裁判生效后主动修复,缩短生态破坏影响期。